新课改及其课程结构特点

新课改(所有内容都是重点)
心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理念(考察方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一)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考察方式:简答题)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
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改课程结构特点(选择题)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选择题)
方法:观察研究法
教育调查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教育叙事法
个案法
历史法
比较法

六、教师专业发展(等同于教师观)
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途径与方法、阶段

教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略)
广义的教师是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人,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其他人。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
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性质(略)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承担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与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重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        (2)授业解惑者      
(3)管理者        (4)示范者
(5)父母与朋友   
(6)研究者
(7)心理辅导者
(8)者

(1)传道者角色。
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说明,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角色。
唐代韩愈早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言说“学高为师”。这就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教师的普遍和最为代表性的认识
作为教师本身,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上,而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理性、全面地看待教师职业。
(3)管理者角色。
学校教育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它是对学生集体的教育,而对于集体而言,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或目的,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角色。
与“学高为师”相辅的就是“身正为范”。
“师者,人之模范”
学生在成长过程,即个体在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缺失了样板,就无法对行为的正确恰当与否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人,他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一般来说,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将教师与学生放在一个相互对立的层面上;其实在真正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还有更多关于生活和成长方面的内容。
为了很好地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按照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学生的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帮助他们分担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
(6)研究者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劳动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2)示范性
(3)创造性     
(4)长期性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职能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道德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具备职业道德
(二)拓展专业知识
(三)提升专业能力
(四)建构专业人格
(五)形成专业思想
(六)发展专业自我

专业发展的途径
1.终身学习——前提保证
2.行动研究——基本途径
3.教学反思——必经之路(内省反思法;交流反思法)
4.同伴互助——有效方法(磨课;沙龙;展示)
5.专业引领——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有效载体(促进理论水平提升;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重点)
1)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别人怎么看待我。
2)关注情境阶段。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课程规模、时间压力和备课充分。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老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能否自决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